广州垃圾投放:监管不力致分类效果打折扣

    按照计划,今年底广州要有30%的社区人口实现“定时定点”分类投放。目前,全市已有12条街道正在试点这种投放模式,覆盖400多个小区。

    近日,新快报记者走访了3种不同类型的试点居民小区,发现不少试点的监管力量还是不足,结果就令垃圾分类的效果打了折扣。对此,广州市城管委主任危伟汉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,计划在明年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。“对于一些没有公共道德、不遵守投放规则影响别人环境的,要研究出台措施加以监督。”

    案例1

    地点:天河区新一庄

    居民楼模式:城中村4层高楼梯楼

    难点 外来租户的流动性大难以监督

    7月4日上午7点半,天河区新塘街新一庄小区响起了铜铃声。环卫工人开始骑着三轮车,把分类垃圾桶拖到8个定时投放点。

    听到铃声,住在一楼的房东许先生光着脚,提着垃圾桶就出门倒垃圾。他提下来的垃圾袋只有一袋,显然是没有经过分类。站在垃圾桶边的环卫工接过垃圾袋,帮忙把里面的垃圾用手掏出来,按规范分到其他垃圾桶和餐厨垃圾桶中。明显可以看到,这个过程耗时多、臭味浓。而在一个没有环卫工监督的定时投放点,出门上班族王女士也是随手扔了一袋没有分类的垃圾。这袋垃圾事后能否得到二次分拣,就不得而知了。

    据街道负责人介绍,这个城中村小区在去年7月就实施“定时定点”的投放模式,要求居民在早上7-9时和晚上7-9时把垃圾拿下来,投放在8个定时垃圾投放点。如果错过了这两个时间,则要拿到小区角落的误时投放点。由于两个投放时间都是和居民商量后定出的,所以在试行一个月后,两个投放时间段收集的垃圾量可以达到全天垃圾收集量的80%。

    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城中村居住的人口中超过一半都是外来租房者,很多新来的租户本身连定时定点的投放规矩都不清楚,更别提垃圾分类该怎么分。街道方面有鼓励房东给租户进行宣传。从实际执行来看,定时定点效果有保证,但是垃圾分类参与度和准确率仍然未够理想。

    案例2

    地点:荔湾区汾水花园

    居民楼模式:33层高电梯楼小区

    难点 清洁工上门造成居民不愿下楼

    7月7日下午,记者来到荔湾区茶滘街汾水花园,该区居民主要是茶滘城中村改造回迁户、白鹅潭经济圈拆迁安置户和荔湾区恩宁路拆迁安置户。

    小区今年春节起入住,当地居委会也随即开始推广垃圾定时定点投放。方法包括奖励下楼丢垃圾的居民,和以每天10元的价钱聘请小区清洁工兼职当定时投放点垃圾分类督导员。但考虑到居民一下子难以适应定时定点,小区的清洁工也会在早上7时到9时、晚上6时到9时两个时间段上楼收垃圾。

    清洁工上门收垃圾的过渡措施让部分居民继续懒惰起来。自今年春节入住至今,目前只有四成的居民参与定时定点投放。由于参与下楼定时定点投放的居民偏少,监督分类效果自然也就打了折扣。

    记者注意到,尽管居民楼有电梯,居民上下楼不麻烦,但居民的素质仍然制约着定时定点的实施。居民孙阿姨直指,由于部分居民以前是村民,素质不算太高,目前已经有人高空抛掷垃圾。“那些饭粒、菜渣‘天女散花’,落到楼房平台里腐烂发臭,别提多恶心了。”旁边的李阿姨担心称,“现在还没正式全面推广就这样乱抛垃圾,以后真正要搞定时定点投放,我担心这种高空乱丢垃圾的情况会更普遍!”

    不少居民的观点是,以前住的是自建房,不用交物业费。现在住进小区,每月的物业费是1.6元/平方米,“交了钱,就理应享受上门收垃圾的服务”。

    案例3

    地点:荔湾区侨苑小区

    居民楼模式:市中心8层高楼梯楼

    难点 没人监督就有人不垃圾分类了

    7月7日晚7:30,正是荔湾区站前街侨苑小区的垃圾投放时间。居民陆续提着垃圾下楼。一位老人提着两袋垃圾下来,仔细看了看垃圾桶,再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投放。又过了几分钟,两位居民相继提着垃圾出现,他们提下楼的只有一包垃圾。

    记者忍着臭味拆开了两位居民投放的垃圾袋。男居民投放在其他垃圾桶里的垃圾分类准确,都是包装盒等干垃圾。而一位女居民投到厨余垃圾桶里的垃圾,除了底层是骨头、菜渣,另外的大半都是纸盒、塑料罐等食物容器,明显没有经过分类。

    据了解,侨苑小区自去年9月开始推行定时定点的分类投放模式。小区里设置了4个垃圾投放点,要求居民在早上7时至10时、晚上6时至10时两个时间段下楼丢垃圾。在开始阶段,街道为这个小区聘请了2个兼职的垃圾分类指导员,前期要求指导员必须打开居民的垃圾袋来检查、教育不分类者。但推广半年后,就渐渐过渡为抽检的形式。随着监督力度的削弱,居民的分类效果也打起了折扣。

    专家声音

    废弃物公咨委委员“巴索风云”:

    定时定点外

    还要监督得力

    定时定点的原意是为了让居民在有监督的情况下,分类投放垃圾。垃圾桶边站着的监督员监督得力与否,决定着垃圾分类投放效果的好坏。

    但在现实观察中,很多居民把垃圾提到楼下定点投放处一扔了事,过程只有几秒钟,垃圾桶边的监督员有时还来不及看。由于监督员目前对于“垃圾虫”没有强制执行力,监督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。

    在观察垃圾定时定点投放试点中,萝岗区联和街的案例值得参考。垃圾分类监督员就站在定时投放点那里检查,有分类的才给居民盖积分章。而居民获发的垃圾袋也是有门牌编号的,因此,一些扔去误时投放点的垃圾也能通过袋子上的编号找到投放者,方便溯源监督。

    他山之石

    “台北式倒垃圾”

    方式灵活 监管到位

    要确保分类效果,真的必须要所有居民每天定时把垃圾拿到楼下,当面交给环卫工人?新快报记者去年跟随广州资源环保赴台考察团,发现垃圾定时定点投放也可以有灵活的模式。

    非物业小区居民:

    每晚定时自提垃圾下街

    记者去年6月曾在台北市长沙路二段路口采访过“台北式倒垃圾”,尽管这一片区垃圾车到达时间是晚上9时,但8时50分就陆续有倒垃圾的市民出现了。当晚来了三辆垃圾车,分别是收运餐厨垃圾、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。居民就依次把三种垃圾倒到三辆车中。倒垃圾时,环卫工人会在车旁一直盯着。分类不好的会被劝说,把垃圾拿回去,分好了才能倒。

    物业小区居民:

    不定时但要丢到垃圾房

    在台北,有物管的小区,居民是把垃圾扔到楼下的垃圾收集点,再由类似物管、垃圾清洁公司的机构代劳统一清运。

    但是,居民的垃圾是否有分类依旧要接受监督。清运公司的人会在不分类的垃圾袋上面贴了纸条,要求把垃圾分好类了再收运。楼里的热心人士甚至会挨家挨户拍门寻找乱扔垃圾的垃圾虫。不听劝告的会给曝光到大堂里的公告栏。